學生之家

 

為豐富曆史知識、培養研究能力與探索精神,曆史系組織50餘名本科生,前往西安、洛陽開展了題為《尋秦風古韻・夢天涯四方》暑期社會實踐。西安、洛陽均為中國四大古都,蘊藏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它們是華夏文明重要發源地,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讀萬卷書,走萬裡路。在實地考察期間,同學們深入曆史情境,由點及面,将中國曆史有着更完整、生動、深入的認識。

 在6月,曆史系召開了考察動員大會。李磊、王進鋒、蔡慧賢等老師分别就考察目的、考察内容、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會上,老師們不僅對每一個考察點進行點評,從專業角度提出研究方向的相關建議,還希望同學們關注并發揮曆史學的社會價值。而在6月28日-7月4日的實地考察階段,同學們則在在王進鋒、蔡慧賢老師的帶領下,一周内輾轉三千多公裡。勞累之餘,也有了滿滿的收獲。

一、年代秀・觸摸曆史脈搏

  短短一周内,實踐隊伍考察了多處曆史遺迹。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到明清建築,時間跨度約6000年。随着場景的變換,管窺多個朝代的發展狀況,曆史的脈搏讓人感慨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1.新石器時代

  半坡遺址博物館,是黃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在原遺迹之上建立起來的陳列館中,大家了解原始的聚居狀态,也了解到祖先生産、生活的方式。而在出土文物展示館中,則讓大家全面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生活與生産用具,如陶器、甕葬陶罐、骨針等。這些物品,生動再現了人類起源時采集、漁獵的早期生活狀況,且部分物品的藝術性讓人感歎。早期人類的智慧可見一斑。

 

2.秦朝

  參觀考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可以說是本次考察的一大重點。首先參觀的是兩輛出土的馬車,在博物館講解員生動傳神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了秦始皇在兵馬俑制作上技藝的精良與先進,單就一号車的傘篷設計來看,就已創造了四個世界第一。接着,随着擁擠的遊客隊伍中,同學們陸續參觀了一到四号兵馬俑坑,四個墓坑規模、形制大小、地理方位等均有所差異,浩瀚龐大的兵馬俑墓葬群氣勢磅礴,讓同學們感受到秦始皇生前對陵墓建設的重視,并以兵馬俑制作為一個側面更全面了解秦始皇。在發掘現場,大家還看到了正在修複的兵馬俑。每一具的修複成本高達十二萬,而耗費的時間和心血更是難以用時間計算。之後,同學們還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幸見到了發掘兵馬俑第一人楊新滿老先生,并了解了一些發掘之初的小故事。

  考察引發了大家更多的思考:秦始皇陵的建造及整體規模究竟是怎樣的?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對秦始皇的功過如何評述?兵馬俑的人物外貌特征與今天國人形象的差别何在,人種的混合是如何産生與發展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好文物的考古挖掘與保護工作?

 

3.漢朝

茂陵埋葬的是漢武帝劉徹。與秦始皇一樣,也是中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具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茂陵在西漢諸多皇陵中規模最大且修建時間最長,耗費了當時全國每年三分之一的稅收。由于其陵墓尚未完全開發,實踐隊伍參觀考察的是茂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以漢武帝愛将霍去病的墓為主體,仿照祁連山形而建,其中令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16件大型的石刻,巧妙地運用了石頭本身的質地和形狀,寥寥數刀就讓體積很大的頑石有了動态神韻。大家一一參觀了“馬踏匈奴”和“躍馬”等各種石刻;在珍藏文物展覽館中的鎏金馬、鎏金銀竹節熏爐都是國寶級的文物。最後登上高台,西邊是漢武帝的茂陵和李夫人的陵冢,大家感受到了“鹹陽原上金字塔”的壯觀景象。

 

4.唐朝

西安,古稱長安,城内外有多處唐代遺址,記錄了這個強盛朝代的點點滴滴。對乾陵、華清宮的參觀考察,更讓大家透過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管窺曆史的脈絡。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依山為陵而建,且陵園規模龐大。大道兩旁分列是華表、翼馬、鴕鳥、石馬石人等。而在乾陵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無字碑。它通體取才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達八米。關于為何建巨碑卻無字,大家進行了激烈的探讨和交流。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其是非功過确實難以用簡單的文字來體現。據介紹,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在碑上題字,使無字碑成為了有字碑。其中已經失傳的女真文,是值得研究的珍貴資料。乾陵中另一壯觀的是“壯六十一蕃臣像”。雖都石像已經失去了頭顱,但還是能從其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

唐華清宮,也稱華清池,為皇家禦湯。華清池不僅是單個的沐浴場所,而是由多個浴湯及各種亭台、軒閣所組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展示了皇家的威嚴,集中反映了秦漢唐三代的建築風格與文化,是了解這些曆史時期面貌的生動資料。華清池除了因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浪漫愛情故事而聞名外,還因此地曾為西安事變事發地而引起關注。觸摸着牆上的彈孔,目睹着蔣介石遭遇兵谏時藏匿的地點――骊山上的一塊巨大白石,曆史仿佛就在眼下重現。從唐朝跨越到近代,一千多年的時光在同一個地點重疊起來。華清池也見證了曆史的風雲變幻。 

5.明朝

西安古城牆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宏偉壯觀,獨特的女兒牆、甕城等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裡,老師同學們一同騎腳踏車暢遊城牆。西安的午後雖然有些炎熱,但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城牆記載了這座古城的曆史記憶,也讓大家又一次感受到這座城市渾厚的底蘊與曆史的力量。告别明城牆後,大家馬不停蹄奔向下一處――鐘鼓樓,鼓樓鐘樓東西相映,建築是極具有濃郁漢民族特色的建築,在西安聽晨鐘暮鼓,登上頂樓俯瞰美麗景緻,體會人文氣息,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感受到了曆史的獨特之美。

在洛陽時,考察隊伍還參觀了關林。相傳這裡埋葬着三國時期蜀國名将“武聖人”關羽的首級。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隻有聖人的慕才能成為林。唯有孔子與關羽有次封号。關羽的墓地在全國共有三處,洛陽關林是其一,另外兩處分别在湖南當陽和山西解州,當陽埋葬着關羽身軀,解州是衣冠冢。在明朝萬曆年間,洛陽關林開始建廟;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始入關林,見有前後兩座正殿,其中後殿兩側又各有一偏殿,所有大殿裡均供奉着不同形象的關羽像,一處偏殿中還供奉中五虎上将像。其像多質地如瓷,表面反光,色彩濃麗,質量參差不齊。遊覽完兩殿之後,大家終于見到了“漢壽亭侯墓”,其前有一八角亭,亭中立一碑,碑底是一隻霸下,碑上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康熙五年所立。關林中,古柏林與石碑林相映襯,記載了曆代修建的曆史,極具研究價值。擺放碑林,看到的不僅是曆史的厚重,讓大家感受英雄的的忠義之氣,同時對于研究明朝以來關公信仰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二、特色行・享受文化盛宴

在考察期間,實踐隊伍也進行了宗教、碑刻、文物、飲食文化等專題性考察,更感曆史之豐富多彩。

1.宗教文化

中國曆史長河中,佛教文化的傳入及在國内的發展,是其中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佛教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建築、藝術、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産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實踐隊伍此次也考察了多處佛教寺院。

洛陽白馬寺創建于東漢永平年間,是佛劍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漢使者及印度兩位高僧以白馬馱佛經、佛像抵達洛陽,寺院名為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之功。穿過古刹門前的熱鬧小道,一進大門,迎面就是一池荷花,佛門清淨之氣襲來。再往裡走,有大殿五座,分别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内置元明清時期所造佛像,其中大雄殿的元朝佛像尤為珍稀,是由“夾�幹漆”的工藝制成,爾今已然失傳。白馬寺旁還有一處泰式佛殿,内放有1991年泰國内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的泰國佛像一尊,整座大殿顯得有些空蕩,也透露着決然不同于中土佛門的氣息。一千多年以來,白馬寺經曆了多次榮辱興衰,目前進入了新一輪的修複期,望能重現當日“跑馬關山”之景象。

法門寺位于西安臨近的寶雞市,始建于東漢末年,并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聞名于世。重修後的法門寺宏偉壯觀,一千多米的佛光大道,兩旁陳列着菩薩和經幢,直通遠處的合十舍利塔。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伍來到了法門寺珍寶館和真身寶塔,藏有佛指舍利的地宮位于寶塔之下。真身寶塔在唐代時為四級木塔,明代重修為磚塔,卻在1981年的一個風雨夜半邊倒塌,到了1987年準備重修做清理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地宮。其中最寶貴的莫過于靈骨舍利和三枚影骨舍利。實踐隊員認真參觀了影骨舍利、其他各類出土的珍寶、圖文、碑刻,對佛教及唐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另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則是創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大慈恩寺。随着講解員的腳步,大家參觀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塔林等;新近鍍金開光的佛像、舍利佛骨的傳說、佛教的部分理論觀念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古塔之一的大雁塔,就坐落在大慈恩寺内。大雁塔,原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帶回的經卷佛像而修建,現存七層,通高64.5,塔體呈方形椎體,造型簡潔,時隔多年仍呈現出“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的雄偉氣勢。塔内可經木質樓梯直達塔頂,塔内供有開光佛像等佛教物品。高溫也抵擋不住考察團成員的探究之心,許多同學親自登上大雁塔,感受凝聚其中的曆史和宗教文化氣息。

在本次考察中,實踐隊員還參觀了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的龍門石窟,經曆了多個朝代達400年的營造,位于伊河兩岸,分為東西兩崖,由一座巨大的石拱橋相連。其中萬佛洞、蓮花洞,乃至于奉先寺,無不展現着這處勝地最高的工藝水平。建造于不同時期的佛像,有着不同的神韻,反應了時代的審美與工藝特點。令人惋惜的是,十萬餘尊佛像,大約半數臉部都受到了損害。清末民初國力衰敗,佛像甚至大批被盜挖,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令人扼腕的空洞。在這裡,大家在感受佛教文化及藝術成就的同時,也再次深感國強民富之重要性。

2.博物館之旅

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曆代備課、墓志及石刻為主”。碑林創建于1087年,最初是為了保存唐代石經,現在館内陳列的一千多塊碑石,囊括了從漢到清等多個朝代。歐陽詢、柳公權、顔真卿、素食、黃庭堅等書法名家的詩文書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很多碑石所記載的内容,更是研究曆史的珍貴材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及宗教的發展;《唐太極宮殘圖》則對研究古代的建築及城市規劃有着參考價值。同學們一邊認真拍照,一邊感歎:值得逐塊碑刻仔細研究,可以在這裡待上一天了。在碑林博物館,大家還看到了工作人員制拓的過程。

實踐隊伍還考察了陝西省曆史博物館。博物館上下兩層三個展廳,以陝西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了陝西曆史、文物、考古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時代為序,展出了史前時期、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唐中後的陝西出土文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充分展示了陝西的古代文明和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在三個展廳中,突出展示了在中國曆史上産生了巨大影響的周、秦、漢、唐四個時代的展品。随着時間軸的伸展,可清晰的看到人類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各類出土文物,包含了生産、軍事、生活用具,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其中,不同時代的青銅器展品清晰地表現了青銅器形制、紋飾的演變,以及其不同的用途和分類;曆代的陶俑展品生動形象,而發飾、絲綢制品等做工精細,令人稱歎。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金銀竹節銅熏爐、鑲金獸首瑪瑙杯等衆多展品表現了古人突出的工藝和科技水平。

博物館之旅,給大家上了一堂異常生動的中國曆史課,既是斷代史,也是專題史。讓人流連忘返。強大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3.飲食及多元文化

西安回民街是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區,坐落在鐘鼓樓廣場附近,已有上千年曆史。這一帶既有有唐代、明代的建築,又帶着濃郁的伊斯蘭風情――熙熙攘攘的回民街上,大多數店鋪均由回民經營,清真特色明顯。頗負盛名的泡馍、肉夾馍、羊肉串、高山小土豆等,讓人再次體會到何為舌尖上的中國。

從化覺巷往裡走,穿過紀念品商業街就能來到清真大寺,令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出現在眼前的是清磚綠瓦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它融入了漢文化,裡面生活着百來位穆斯林,此處鬧中取靜,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交融互補,構建出頗有意味的文化氛圍。回民街中的短暫停留,讓大家思考的是飲食文化、民族融合及多元文化的發展。果然,隻要做個有心人,生活處處皆學問。

如今,為期一周的西安洛陽曆史文化實地考察已暫告一段落。帶着對中華文明由衷的敬意,考察團隊返回上海。遊曆于數朝古都内,穿梭在關中及中原大地上,大家看到的既有秦風古韻,也有現代文明;感受到的是中華文明之偉大,以及曆史的厚重。自豪之外,更感責任之大;豐富知識之餘,也進一步開啟思考之門。接下來,實踐隊成員正對實地考察所見所得進行深入研究。考證、科普、探讨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曆史系學子,依然在路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