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之家

      

      11月26日晚6點至9點,由學生會學術部組織的“思想文化史”學術沙龍活動在曆史學系1306教室成功舉辦。

   20級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李寶平同學擔任本次活動主講人,他的報告題目為“五涼時期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研究”。報告内容包括五個方面:五涼時期儒學在河西地區傳播的主要原因、表現、特點、影響和這一傳播的載體。

主講人認為,東漢末以來,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遭到巨大破壞與摧殘,儒學的正統地位被打破。而十六國時期,在五涼政權的統治下的河西地區,政治較為安定,儒學在河西地區得到了廣泛地傳播與發展,始終保持、繼承并發展了漢魏經儒特色,成為中國北方名副其實的儒學文化中心。

在當時河西地區經濟穩定發展的大背景下,統治者為儒學發展提供政治保證;世家大族中的碩學鴻儒聚衆講學、維持家訓、筆耕不辍;佛道人士援引儒學融入自身。西域胡風、中原經史、江左學術、遊牧精粹融于一爐,河西儒學不僅興盛不衰,且保持着獨特風貌。

報告結束後,在場的各位同學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同學對選題由來産生了興趣并現場提問。主講人答道,前輩史家如陳寅恪先生已經提出“五涼政權”對于儒學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認為,中國思想史的書寫應該注意空間地域方面。以上都是促使他選擇這一問題并加以研究的原因。還有同學提出“儒家化”的标準問題。主講人認為,落實到具體層面,對“儒家化”的考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文化政策、人才拔擢的取向、統治者的好惡、世家大族的文化活動。還有同學認為,在思考主講人所關注的這一問題時,應當跳出儒學自身話語的限制,關注該時該地儒學的“對手方”即佛教、道教的話語。

在今日全球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任何一種文化及歸屬于這一文化的人群都在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

回溯十六國時代,思考作為一種文化的儒學如何在胡漢雜融、中西交彙、儒佛道共處的河西地區紮根生長、獨樹一幟,對于我們理解當下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