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主題教育| 梁志:自處與共處——成長、成才過程中如何處理“小我”和“大我”關系
發布時間:2023-06-17

當前,全黨正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2023年6月8日上午,曆史學系系主任梁志教授以“自處與共處:成長、成才過程中如何處理‘小我’和‘大我’關系”為題,我系全體2023屆畢業生黨員帶來一堂精彩的離校黨課,就如何實現“自處與共處”,提出五個關鍵問題,殷殷叮咛,發人深思。



一、今天的我們當如何自處?

梁老師提到,大學是學生從校園邁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同學們在剛踏進社會時,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等方面可能會面臨諸多不适應,但人際關系處理、業務能力、應對考核要求等都是我們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始終要勇于面對的問題。

時代不斷進步,有些人能夠很好地适應,也有些人隻能是被裹挾着前進。“卷”“躺平”“潤”是這幾年在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廣泛流行的熱門詞彙。梁老師強調,要更多地卷“軟實力”,而不是“硬指标”;不要被“卷”着走,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一個人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便是他人對你的印象(是否值得信任、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嚴格來說,同學們的每一次公開亮相都關涉到個人發展。因此,任何場合都要“謹言慎行”。這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謹言慎行,而是指态度認真,準備充分。

聲譽是産生信任感的前提和基礎:聲譽短損,就會失去很多合作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聲譽良好,則可能赢得意外的“橄榄枝”,有機會形成諸多穩定的合作關系。

我們要适應時代,要找到一種适合自己的“不徐不疾”的節奏,既不會被超速的競争淘汰,也不會被時代的大潮“卷”走。

 

二、如何更好地接納自己?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一般來說是對的,但不可走向極端。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夠接納自己至關重要。梁老師從四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體會。第一,适當“容錯”,學會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有限度的容錯才能走得更遠。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應該在更大程度上包容自己。第二,适時的“後退”,學會蓄勢。人生不能永遠處于沖刺狀态,前行路上,也需時不時停下稍作休整。這不僅僅是為了喘息,也是為了給自己時間回望與思考。也許正是在這個時候,才更容易産生思想上的創獲。要設立符合自己當下階段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節奏,允許自己停下來,甚至在個别時候後退。第三,适度的“自滿”,學會自信。自信更多地是在和過去的自己比較的過程中産生的,要不斷審視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優長,保持最好的學習和工作狀态,自信地表達,自信地行事。最後,适量的“從容”,學會放棄。有所取舍,才能集中精力做最為重要的事情,做别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做别人想到了但做不到、不敢做、不願做的事情。

 

三、如何超越現在的自己?

接納自己後要敢于走出“舒适區”,不斷超越現在的自己。梁老師提到,不妨做一個偶爾的“完美主義者”,立意高遠,追求極緻。在開展一項工作前,面對發自内心的“不自信”,要做遠超出必要程度的準備;其間則要表現出完全無我的恣意,同時又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過後要注重反思,深挖不足,以便下次呈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四、怎樣融入一個團隊?

離開學校後同學們不僅要學會“自處”,更要學會“共處”,要學會融入一個團隊,甚至組建、帶領一個團隊。對此,梁老師分享了四點感想。第一找準自身定位。如果是進入一個成熟的團隊,要迅速融入其中,從“小事”做起;如果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團隊,則不僅僅要盡快成為一份子,更要勇于塑造團隊的氣質和風格。無論加入怎樣的團隊,都要時刻注意細節,“小處着手,大處着眼”。第二在成就團隊的同時成就自己。團隊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團隊好,作為團隊的一份子才會好。反之亦然。第三謙讓、再謙讓與莫謙讓。謙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作為剛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更應時刻謹記。但随着個人的成長,終有一天你會在某些方面成為團隊中“非你莫屬”的人物,這個時候莫謙讓才能更好地兼顧團隊和個人的發展。第四敢于表達樂于分享善于包容。

 

五、怎麼帶一個團隊?

在帶領團隊的問題上,梁老師做了如下分享。首先是“事無巨細”到“抓大放小”。帶團隊第一階段很可能是事無巨細。梁老師談到自己的工作思路,即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一遍,做過後才有經驗,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第二階段是重點關注團隊長期的、整體的發展。其次是完美布局,各展所長。帶一個團隊,要争取将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緻,進而逐步提升團隊的“氣勢”,形成向上的”,最終達到“勢不可擋”再者是在利益分配和成員發展方面兼顧維持平衡與“拉開差距”。最後是塑造兼具羊性和狼性的團隊性。



梁志教授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曆,和畢業生說了很多心裡話:關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帶團隊以及過好自己的人生。離校黨員同學也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将肩負時代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奮勇前行。


Baidu
sogou